我想搜集一点乡贤著作,二十余年来多少有所得,可是说到杨大瓢,却颇使我为难,他的著书不知怎的这么不容易入手。最初得到江氏文学山房活字本《铁函斋书跋》四卷,系民国初翻印杨氏筠石山房重编本者,只可备检阅而已。继得抄本《大瓢偶笔》八卷,似是道光时所写,卷首有印朱文曰会稽章氏藏书,末有朱笔题记云:
“光绪乙巳九月重游广陵,适老友凌子与家书籍散出,旧抄本于奕正《天下金石志》及此册遂为余有。小阳九日粗读一过,校改十余字,读毕漫记之。老硕。”此抄本字拙劣多谬误,读之不快,唯未经改编,又系章硕卿旧物,差为可取。未几乃求得杨氏所刻《偶笔》及《书跋》共十册,道光丁未年刊,距今尚不及百年,但似已不易得,总之书贾大有奇货之意矣。嗣知有《晞髮堂文集》四卷,亦系杨慰农所编而未刊之本,在书肆寄售,问之云是东莞伦氏之物,今南行未返,因不能得,稍觉可惜。但诗集却于无意中得了一部,《力耕堂诗稿》三卷,康熙中叶刊本,每卷首有朱文印曰摩西,又一印左旋读之曰黄人过目。盖是黄摩西氏故物,亦正可珍重也。大瓢著作我所有止此,虽慰情胜无,但若欲写文章,则材料岂够用哉。
沈确士《国朝诗别裁集》刊于乾隆二十四年,卷二十录大瓢诗五首,注云:
“杨宾,字可师,浙江山阴人。考安城为友人累戍宁古塔,可师赴阙讼冤,得旨之柳条边迎亲归,作《柳边记略》,塞外人称杨夫子。书法不染宋元习气,诗体专主沉着,身后散如云烟矣,惟于其门人处得塞外诗一册,故所录皆辛苦愁惨之音。”以后见陶凫村《全浙诗话》卷四十六引《国朝诗录》,阮元《两浙轩录》卷八引沈德潜语,商宝意《越风》卷八记大瓢事均即根据沈氏语,此外则惟《轩录》更引《苏州府志》流寓传耳。叶调生《鸥陂渔话》卷三有杨大瓢之父遣戍事一则,据所得《大瓢杂文残稿》中《祁奕喜李汝兼合传》,乃知所谓为友人累之详情,原传有云:
“慈溪魏耕为兵部侍郎张煌言结客浙东西,班孙留之寓山,或经年不去,先府君亦时时过寓山与耕语。当是时浙东名士竞以气节相尚,萧山李甲归安钱缵曾与班孙皆耕之所主也。有江阴无赖孔元章者遇耕西湖,自言从煌言所来,有所需,耕许之,既而觉其妄,批其颊,而耕所交元章多知之,于是伪为耕书抵缵曾,缵曾又殴之。元章遂之镇浙将军告变,捕缵曾等。……缵曾遗其妻书,以幼子属府君及甲,书为逻者所得。狱成,耕缵曾皆死,甲同府君班孙徙宁古塔。”《杂文残稿》后为大兴傅氏所得,拟编刻为杨氏遗书五种而未果,今又不知尚在天壤间否,但得叶氏引用,不独安城遣戍颠末大明,且全谢山《鲒埼亭集》文中谓李杨以葬魏雪窦事遣戍,其误亦可订正,则亦不无小补矣。又《吹网录》卷四有柳边纪略一则,甚致称美,傅节子《华延年室题跋》卷下有题柳边纪略二则,铁函斋书跋二则,大瓢杂文残稿一则,皆可参考。《柳边记略》跋一云原书五卷,卷五为省亲诗,盖即所谓塞外诗一册也,唯傅氏据张石洲旧抄本校雠,谓《换车行》暨《至宁古塔》二首已选入《别裁集》,而字句颇有异同,疑出选者润色,不得据校,又跋二据《苏州府志》流寓传叙其省亲及请归葬事,云《别裁集》称其赴阙讼冤,得旨之柳条边迎亲归,殊为失考。大瓢之诗与行事为世人所知,盖实由于沈确士之绍介,唯传讹亦从此出,传文既少见,《纪略》《书跋》刊入《昭代丛书》壬集,《偶笔》《书跋》合刻,都是道光年间事,若叶调生著书则至同治季年始出版也。
《别裁集》谓大瓢诗身后散如云烟,惟于其门人处得塞外诗一册,此固是当时实情,塞外诗盖即《柳边纪略》末卷之省亲诗,后来谈大瓢诗者大抵亦只以此为依据,如《越风》选五首,《两浙轩录》选三首皆是。《力耕堂诗稿》似均未曾见,杨刊本《大瓢偶笔》卷头有《杨大瓢传》,不著撰人姓名,云所著有塞外诗三卷,三卷或指此稿,唯称塞外诗,则内容各别,又可知其不然矣。诗稿前有乙丑唐大陶,丁卯朱谨,丁巳张永铨各序,后有费密跋,看里边的诗大概作于康熙戊午至甲子之初,刊集至早在丁卯,大瓢其时年三十八岁,两年后为己巳,始出关省亲,故作塞外诗当在己巳庚午,此年代可考而知者也。卷一有七律题曰“姜定庵京兆归接宁古塔家谕”,末云:
“可怜巢覆徒完卵,空负恩纶筑露台。”注云:“新例认工皆许还乡,寒家力薄,两吁未准。”考其时当是康熙十八年己未。卷二《书怀》一首,庚申年作,诗云:
“宁古孤城沈阳北,沙黄草白乾坤黑,父母投荒二十年,万里迢迢归未得。近来当宁亟筹边,诏书屡促输金钱,明许赎罪还乡井,共道白金须二千。眼见松陵吴季子,朝入度支暮归里,又闻燕山吕朝荫,脱却赭衣称柱史。可怜漂泊覆巢儿,空囊赤手将安之,富者掉头不肯顾,贫者叹息空踟蹰。”末二联从略,案由此可知在康熙二十年顷流人本可议赎,惟苦无资不能办,及庚午辛未,如大瓢传所记,邵嗣尧再疏请许赎,已在十年后,其时大瓢或已有资可筹,而邵疏为议者所阻,安城亦旋卒戍所矣。辛酉吴汉槎赎归,《诗稿》卷二中有诗二首,一题曰“吴汉槎先生自宁古塔归述两大人起居书感”,诗云:
“吴王宫北日欲斜,车马纷纷人喧哗,争道京师明相国,万里赎还吴汉槎。汉槎先生姓氏熟,老父穷荒如骨肉,今朝有力独能归,匍匐问讯吞声哭。先生拭泪唤我名,执手为我数生平,汝父初居土城外,论心夜夜入三更,有酒呼我醉,有茶呼我烹,家人妇子日相见,米盐琐琐同经营。杏山吕氏教其子,汝父移家从此始,一在城东一在西,白草黄沙二三里。患难知交能几人,一日不见泪沾巾,自此卜筑土城内,三年比屋情更真。汝母毵毵头尽白,汝父须髯尚如戟,常吟诗句慰亲朋,每拆家书动魂魄,昨送江边无一言,相对相看双眼赤。我闻此语心骨摧,奔走廿年终何益。白日惨惨江水寒,风烟冥冥云汉碧,侯门谁复脱骖人,屈辱终身我不惜。”此诗述安城状况,深切处可与《至宁古塔》二首相比,在别一方面又是吴汉槎入关之好资料。此后第三首诗亦关于汉槎者,题曰“送吴汉槎先生入都”,诗系七律,不具录。案前诗云吴王宫北,是汉槎曾归吴,大瓢乃往问讯,后又入都,故后诗首联云,故国才看万回里,征帆又带夕阳开。《吹网录》卷四宁古塔纪略一则中有云:
“旧传汉槎归后即殁,或云在京,或云在途溺水,其说不一。今观《纪略》只云文人薄命,溘焉捐馆,未著何年何地,而张〔尚瑗〕序则已明言归后疾卒,又大瓢书中记汉槎还病且死,犹思食宁古塔所居篱下蘑菇,则非在途溺水可信。”今又证以大瓢赠诗,可知溺水说确是无稽,大抵或以在京病殁为较近似乎。
大瓢的诗做得如何,因为自己不懂诗故不说,但是一件事觉得有点特别的,便是诗里的黍离麦秀之感。最显明的是卷一的《西湖杂咏六首》,今录其四五于下:
“世事成今日,乾坤岂旧时。有山皆白骨,何处听黄鹂。塔院调新马,游船载健儿。可怜湖上月,夜夜照燕支。”
“宝石春风到,燕支少妇来。翠环垂耳戴,蟒幅称身裁。钗脚镂新竹,靴尖碎落梅。南屏山色暝,千骑柳营开。”此诗大概作于康熙己未,与张宗子写《西湖梦寻》序之辛亥相距不过八年,西湖的情形与诗人的感触当然亦无甚殊异,如宗子所云,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大瓢云歌舞人何在,莺花地已非,正是一样。唯大瓢不知怎的多拉上燕支,这与宗子不很相同了。《杂咏》里既加刻画,卷二又有《题满妆美人图次友人韵六首》,其二云:
“燕支山下贵家儿,十五盈盈未嫁时,拾得春宫深夜看,销魂未许侍儿知。”又其四云:
“玉腕还思当枕眠,欹斜抱膝倩谁怜,猩猩毡上跏趺惯,端坐翻嫌欠自然。”本来的图不知画的怎么样,诗则确是题的不大敬,日前偶看《菉猗室京俗词》,忽然得到很好的对照。这本是陈师曾所画的《北京风俗图》,共有三十四幅,每幅由姚茫父题词,据跋说是民国乙丑丙寅间所作,石印两册,第一幅即旗下仕女,随一小吧儿狗,茫父题《瑞鹧鸪》一阕云:
“犹堪背影认前朝,山下焉支色暗销,弄狗何曾知地厌,生儿不复号天骄。连镶半臂红衣狭,一字平头翠髻高,最是歌台争学步,程郎华贵尚郎娇。”又画左题二诗七绝款曰青羊,五绝无款,游戏固大佳,但不可少蕴藉之趣,兹故未录。相隔二百四十年,画家诗人都以此为题材,正是偶然之至的事情,觉得亦值得一提,将来如能搜到更多的资料,想再来一番考索,现在暂且不多说了。二十九年六月十日。
附记
今年夏承杨氏后人见示《杨子日记》,系大瓢手稿,记康熙丁亥一年间事,甚可珍重,因借抄得一本,日后如有机缘,甚愿为之刊行,亦绝好传记资料也。三十年十月廿八日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周作人书信精选集 一觉醒来,千金她变了! 无极修仙路 艺术与生活 云吸猫红包群[重生] 老师来了叫我喔 再论吃茶 文艺圈枭雄 夜读抄 苍穹圣界 早你一步 我在铠甲世界学修仙 知堂乙酉文编 知堂文集 离人落浓妆 泽泻集 你好,我来自上个文明 一只汉子翻墙来 明撩诱哄,大佬的小可怜又软又娇 从修真界回来后我杀疯了
5月28号也就是这周日入v啦,希望小天使们多多支持啊每晚九点钟更新,预收文恶毒炮灰们是幕后黑手完结文我只是一个弱小可怜又无助的昏君灵气复苏后我和马甲们开启了工业革命祖传技能的各种应用快穿...
这大中小三千世界,九州七域四海二岛一境,凡人修士几十亿,谁人不想成仙时闲我时家老祖宗并上一干子孙怒视时闲我修还不成吗就是脸有点疼。修仙这条路,一旦踏上就是不归途。本文无男主,走天才升...
...
科技图书馆科学的至高境,就是神学一次意外的救人,让陈默获得收藏着无尽科技技术的科技图书馆,故事从此开始...
...
...